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

【目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探究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综述法, 阐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总结分析了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结果/结论】基于此, 从完善农业支持制度、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等方面,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发展路径。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的充分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4-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 强调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以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是党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福建今后各级部门的主要工作, 也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1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重农固本, 是安民之基”“农业向好, 全局主动”[5]。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而产业兴旺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6]。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不仅是重点, 更是前提和基础, 只有持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7]。另外, 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必须要面对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经营小而分散、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老龄化等现实的短板问题, 如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工业的1/10、农村农业从事者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为主、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40%、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抗风险能力低[8]。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是正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2 福建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为福建“三农”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和智慧。十几年来, 福建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生态的特色现代农业, 在生态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 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指出, 要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在转变农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上寻求新突破、开辟新途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为福建“三农”发展描绘新蓝图。2017年福建省农业全产业链产值1.15万亿元, 在水果、蔬菜、畜禽、水产、林竹等五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长达16335元。农产品出口总额、“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全国前列。
 
2.1 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
花卉、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6大特色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基地、加工、品牌、文化、展示为链条的经营主体规模迅速壮大。
 
2.2 规模化发展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基地得到了培育, 现代化设施农业不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 其经营模式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成为规模较大的现代化设施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2.3 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当前, 福建在园艺作物设施、智能温室、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冷链仓储、禽畜水产规模化养殖、商业化育种等现代农业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并且通过物联网技术, 建立了一批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升了农业现代化竞争力。
 
2.4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特色农产品发展
福建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支持市场影响广、产业规模大的特色农产品开展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著名商标申报, 不断提升和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做大做强品牌农业企业, 推动农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福建省在农业发展上一直走在国家前列, “清新福建•绿色农业”就是福建农业推向全国、全世界的品牌。因此, 福建应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福建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
 
3.1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 完善农业支持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出台了一系列支惠农政策[10]。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 应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完善农业支持制度, 既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又要优化支出结构,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要不断提高。同时, 要树立生态保护、绿色生产的理念, 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11]。在资金扶持上, 省、市、县级财政增加资金投入于农业农村基础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 重点支持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在栽培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租金、仓储冷链设备的扶持, 以及品牌创建、商标注册等的补助。对符合申报农机购置补贴条件的农户优先安排补贴;在人才培养上, 继续开展科技特派员下乡活动, 开展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每年选送农业经营者到农业大中专院校接受免费的学历教育, 鼓励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投入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 并纳入资金扶持范畴;在金融服务上, 在地方、中央资金扶持的基础上, 引进金融服务体系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农业企业、合作社提供贷款优先办理, 也将家庭农场纳入涉农贷款客户, 利率给予优惠, 并享受同等的贷款担保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各级财政保费补贴政策等。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 提供各种保险服务, 为经营主体提供经营风险保险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制度, 完善补贴手段和办法, 特别是在特色农业、冷链物流及深加工业等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增加扶持力度, 对于有规模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应给予优先支持, 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在农业科技上, 出台相关支持办法, 加强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 推进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与应用,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促进农业安全、高产、高效。
 
3.2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与小农户的有机衔接, 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产业体系, 使农产品在数量、品种、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对花卉、茶叶、水果、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6大特色农业产业进行种植结构优化, 加快基地、加工、品牌、文化经营主体自身竞争力, 避免以量、低价的方式导致市场恶性循环。 (2) 推进一二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延伸产业链。在农业种植产业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横向融合上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 在纵向融合上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延伸产业链, 提升农产品价值。 (3)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 建立健全化肥农药生产监管, 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完善田间节水设施, 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 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4)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 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 在特色产业基础上, 继续发展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规模高效的种养殖业, 支持现代物联网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3.3 加快乡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服务体系
土地是乡村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和农民生活致富的根本, 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积极推进土地确权颁证与“三权分置”改革, 随着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 各类新型服务主体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1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2017年福建全省共流转耕地28万hm2, 发生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承包地占30%以上。因此, 应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 形成土地流转体系, 促进土地流转信息互通利用, 引导乡村土地经营权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进行流转, 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 便于政府服务管理。同时, 抓紧建立完善的农经信息管理平台, 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土地纠纷仲裁管理于一体, 引导承包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探索更多放活乡村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方法, 如鼓励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土地经营方式, 支持经营承包主体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担保试点, 依法依规地开展建设发展资金融资, 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3.4 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
开拓农产品市场是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农业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环节。因此, 要持续不断地扩大福建省农产品国内市场, 提升农产品影响力,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3]。 (1) 完善农业标准、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和生态安全保鲜技术研发。抓好产品生产源头管理, 推行质量安全追溯、质量责任追究和市场准入制度,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以优质的农产品开拓市场, 提高消费者认知度, 使优质农产品走出产地。 (2) 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在农产品主导产区积极兴办农业展会, 并组织农业企业积极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德国科隆食品展等国内外农业展会, 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 扩大出口。 (3) 培育农产品现代营销主体。成立农产品推广营销中心机构, 引导品牌知名度高、产品竞争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营销网络, 形成优质农产品推广网。 (4) 创新营销和服务模式。整合农村农业信息资源, 实现农产品营销同农业信息化的紧密结合, 扶持优势企业建立自身网站, 指导其进行网上形象宣传、推介项目、展示产品。积极支持农商直供、农村电子商务等市场营销模式的发展, 对有需要的农民进行电商培训, 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 如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平台, 促进加工流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与电商全面对接融合, 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5) 积极开拓市场, 借助“一带一路”契机, 开展国际农业合作, 推进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设施等优势技术装备“走出去”的同时, 积极助推农产品出口, 可通过参加各类展销会、洽谈会等扩大国外市场的影响力。(作者:黄春兰)
 

上一篇:台湾农村六级化产业发展对大陆乡村振兴的启示——以台东县永安社区为例

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辽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